“草地农业智库”的缘起

“草地农业智库”定位为非盈利性的民间智库,旨在“传播草地农业思想,推进草地农业发展,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

“草地农业智库”的缘起是在2016年3月27日,当时任继周院士前往成立伊始的一牧科技座谈指导,座谈会上期望能够把“草地农业智库”建立起来,”基于’草地农业’思想,从草地农业的信息维出发,既要扎扎实实去解决一线生产中的问题,同时要志存高远,坚持不懈,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向上结合,承上启下。”

在任继周院士的指导下,深入一线,通过对“草地农业”思想、理论和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和理解,逐渐总结形成 《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系统 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于2017年3月在《草业学报》正式发表,指导“草地农业智库“发展,并不断付诸实践。

任继周院士前往成立伊始的一牧科技座谈指导视频

任继周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2013年任继周院士联合8位院士向中央决策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此建议获得中央决策部门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方面对发展草业也予以高度重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系统 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于2017年3月在《草业学报》正式发表 

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系统 
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

任继周 马志愤 梁天刚 吴建平 李发弟 林慧龙 侯扶江 冯琦胜 胥刚

摘要:“草地农业”,简称草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破解我国传统“耕地农业”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里程碑式转变。“草地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众多层面。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本研究提出构建“草地农业智库”,基于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构建“草地农业智库”信息系统,巩固现有研究成果,凝聚研究合力,对国内外草业信息做适时收集、分析,使之成为草业的“神经系统”以供社会共享。“草地农业智库”应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为一线生产,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智力平台,对我国草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中国农业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转型。

食物为我国历代政府和群众所重视。早在2000年以前,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认知。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粮食与畜产品的消耗量发生历史性转折,食物结构的转型与我们不期而遇,粮食这个“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断下滑,由1980年的68%下降到2010年的43%,而动物性食品一路飙升。

在未来15年,我国动物产品的人均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然后还将进入一段相当长的人均动物产品消费缓慢增长时期;目前,饲料危机威胁我国食物安全。如将口粮和家畜的饲料分开来计算,我国口粮早已满足,而饲料则严重不足;且从发展趋势看,饲料缺口将越来越大。这个缺口需要牧草(含饲用植物)来填补,而不是粮食;把人的口粮和家畜的饲料统一折合,称为“食物当量”(Food Equivalent Unit,FEU),中长期内中国人口粮需求约为2亿t“食物当量”,家畜饲料需求为5亿t“食物当量”,两者共需约7亿t“食物当量”,我们称为2+5模式,饲料是口粮的2.5倍。这是我们传统的“耕地农业”无法承受的重负。为了适应我国食物结构的改变,“耕地农业”应逐步改变为世界行之有效的“草地农业”。

“草地农业”,简称草业,是由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与西方“有畜农业”相结合发展而来的生态农业。草地农业系统是一个能满足现代人的食物结构,并使得生态和生产两者兼顾而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系统。它含有4个生产层,即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它功能全、分支多、产业链长,可容纳较多的科技含量和就业岗位,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破解我国农业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正确道路。

01

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时代改变了我们的食物结构,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急需加快将传统“耕地农业系统”向兼顾粮食、饲料和环境保护,行之有效的“‘粮草兼顾’、重视‘草地农业’”的结构调整方向转变,以缓解当前的粮食、畜产品和环境压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Oryza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Zeamays)种植;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草地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方面,有实际问题,更涉及传统文化。构建“草地农业智库”,利用智库的特性进行功能整合,助力中国农业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结构性转型。

智库(Think Tank)也称“思想库”, 或称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7], 主要是指由各方面专家、研究人员组成的专门的研究咨询机构,其核心是运用现有科学的原理和法则、观点和理念阐释现实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美国著名智库研究专家保罗·迪克逊在其1970年出版的专著《智库》中认为, 1932年美国财政部与费城弗兰克林研究所委托研究合同的签订,乃是现代智库诞生的标志。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智库有明确的目的和时效指向,它要求汇聚各方专家、平衡多方观点而形成共识,体现智库的共同看法,不失时机地做出反应。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国家中, 智库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必将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近年来,中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2013年4月,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作为草地农业的“神经系统”,智库信息系统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和决策系统,为政府提供决策,推进信息共享,凝聚研究合力,实现“草业+互联网”。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实现各个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减少重复性研究,结合各自优势,联合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相得益彰的发展局面。

草地农业智库通过试验示范研究,分析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系统,同时推进相应的宣传教育进行大众舆论引导,将“草地农业智库”构建成一个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为一线生产,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平台,使得“草地农业智库”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转型的“智能载体”,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

02 
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系统建设的科学依据及其组成结构

草地农业系统含有3类因子群,3个界面,4个生产层和草业科学多维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草地农业智库信息系统”,其将是草地农业的“神经网络”。草地农业智库系统将由2个平台,2个库和4个系统构成,它们分别是:“智库科学研究平台”、“智库研究成果发布平台”、“专家库”、“知识库”、“草业专家系统”、“大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服务支撑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由“草地生产管理系统”、“草畜生产管理系统”和“生产加工管理系统” 3个子系统构成,“服务支撑系统”由“草地监测系统”、“技术服务支持系统”和“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构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的理念,促进3类因子群,3个界面,和4个生产层之间的耦合,激发新的生产力。

结合草业科学的多维结构,类型维、营养维、系统维和信息维,这个多维结构依靠四维学科将草业科学3类因子群板块、3个界面板块和4个生产层板块连缀、规整、构建成完整的草业科学。草业信息学(信息维),是探究草业各个因子群、各个界面、各个生产层而建立的众多板块之间的信息认知、采集、流通、反馈、调控的科学,依托“云”架构,建立统一、大型数据仓库及数据清洗系统,把握核心数据,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反馈系统,为有关部门提供及时有效提的服务。

03 
草地农业智库建设目标

结合现有资源和研究成果将草地农业智库建设成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为一线生产,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智力平台。独立性,智库唯有独立,才能客观、冷静、不受干扰地进行研究和判断。智库的独立性与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民间化有关。以美国为例,其智库也需要寻求外部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必须是“非限定性”的,即不附带任何条件,对智库的立场、观点和研究方向等基本不施加影响。科学性,是指智库的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依凭,须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收集详实可靠的数据和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将结果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呈现,这样智库才能获得公信力。时效性,是指智库的研究要及时、迅速做出反应,切忌延误时机。建设性,是指智库要将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缜密的政策设计结合起来,不仅要发现问题,而更要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草地农业智库建设的关键是功能整合,推进信息共享,凝聚研究合力。实现各个层面的共享和协调,减少重复性研究,可以极大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共同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相得益彰的发展局面。扎根一线生产,全面收集和分析一线生产单位转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智库优势资源提供智力支持,将草地农业智库构建成能够分析解构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科学预测,提供稳妥议案,辅助政府决策,提供政策舆论思想,科学引导农业结构转型。

草地农业智库要为政府在农业结构转型中提供精准的数据和便利数据获取渠道,从而使智库能够根据充分的数据提供更为科学和明智的建议,补救政府在某些专业决策上的缺失。

草地农业智库发展须以解决我国农业结构转型实际问题为导向,拓展与国内、国际一流智库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国际草业发展话题讨论,结合我国国情和优势,主动设置议题,进而引领一些话题的讨论方向,增强在国际草业发展的话语权。

04 
草地农业智库系统构建途径

草地农业智库建设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是指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的领导单位,建议草地农业智库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草业研究室领导,代表智库开展国内外主要联系,聘请国内外专家组建智库学术委员会,开展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决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监督检查。智库秘书处设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学术活动和其他日常工作,全面执行学术委员会的决定。中国工程院有较为系统的咨询研究积累和组织领导能力,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草业科学和草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的各个分支学科队伍与学术积累,有覆盖全国的草业专家系统,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全国科研和教学单位已形成了一支可资利用的学术队伍,并有了较为丰厚的学术积累。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草地监测系统,有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的草地资源监测能力,是为草地农业智库在全国的科技支撑。

自下而上是指此次“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转型的主体先锋将是一线种草和养殖大型企业,智库需要将一线生产主体单位尽可能吸纳进来,在一线落地扎根,智库将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同时将科研单位与实体生产企业耦合,联合一线生产单位共同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探索解决农业结构转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科研机构解决一线企业实际生产问题,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只有扎根一线获得支撑,上层对策研究才有力度与深度,否则对策研究就是无源之水。

作为智库的重要成果之一,牧场生产管理和服务支撑系统可以切实帮助一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将牧场生产管理和服务支撑系统商业化,实现共赢,同时将有助于联合大型牧草种植,家畜养殖和加工企业适时建立草地农业基金,以解决智库运转资金的问题,提高智库融资能力,对于智库应对激烈竞争,实现有序稳健运行十分重要。根据融资能力和规模,可设立董事会,以加强资金管理和发展方向的调控。

智库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利用传统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立体化、多渠道地宣传推广智库成果。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和建议,通过出版草业蓝皮书、书刊、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力图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认同。

05 
草地农业智库系统构建中所面临的挑战

学术研究与智库之间本质上存在着重大的功能区别,建立科学有效、符合智库特征的考核标准对于智库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发展学术观点和创新科技理念;而智库的要义是运用现存的科技观点和理念阐释现实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学术追求的境界是“十年磨一剑”,讲求厚积薄发,智库则要求及时、迅速做出反应,最忌延误时机,智库有明确的目的和效率指向,它要求汇聚各方专家、平衡多方观点而形成共识,体现的是机构组织的共同看法;学术成果的评判依据在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承,而智库则在于是否能在国家政策中得到体现,是否在社会公众中产生影响等;学术发展的过程高度依赖于“养士”机制和培养接班人机制的长远目标,而智库的运行则重在“用士”以取得现实成果;二者的目标取向虽然同为草业发展,但其工作路径不同,智库管理层应将智库的研究板块和实施板块完善耦合,并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正是因为两者功能有明显差异,从长远发展来看,两者必须建立联合互补的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理念还相对薄弱,很多人依然认为智力劳动的成果应当无偿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对于软件系统和有偿咨询服务接受程度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这是制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制约民间智库发展的最大障碍。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理念加强引导,让社会上认识并接受智力劳动成果具有交换价值的理念,承认智力劳动成果的付出需要得到合理应有的回报,从而建立智力劳动成果交易管理机制,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强软件系统和咨询意见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特别是目前国民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发挥智库对决策的咨询作用,是迅速提高企业和政府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国现有的智库绝大部分是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为他们进行政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竞争,因而缺乏发展活力。提高智库研究水平迫切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在机构内部要有竞争机制,更要在机构之间加强竞争,鼓励发展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其生存的民间智库。 

06
结束语

草地农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我国破解农业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重大转变。草地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方面,有实际问题,更涉及传统文化。构建“草地农业智库”,通过试验示范研究,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系统,基于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和决策系统,推进草业信息共享,凝聚研究合力。实现不同机构和不同层面的协作共赢,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对大众进行产业引导。

草地农业智库建设的关键是要组建一支高素质、跨学科、多类型的人才队伍。智库人员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内政策环境,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且具有跨领域工作经历,能较好地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以增强智库的影响力。智库人员应更积极地了解政府有关部门的运作程序、机制,以便更好发挥咨政建言功能。因其人员可以流动,能形成学术研究、政策设计与教学彼此促进、相互支撑的共赢局面。共同努力将”草地农业智库”构建成一个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建设性,连接一线生产,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平台,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

(注:参考文献详见期刊原文)

Scroll to Top